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探研历史宗教地理学的一部力作——评《西北佛

来源:西北园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1 20: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探研历史宗教地理学的一部力作——评《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景亚鹂1,张维慎2(1.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西安;2.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西安)佛教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探研历史宗教地理学的一部力作——评《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景亚鹂1,张维慎2(1.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西安;2.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西安)佛教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而其发扬光大却在中土。大约在西汉末到东汉初,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诸多高僧大德不懈努力,佛法深入人心。在佛教东传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不仅翻译了大量梵文经典,而且形成了众多佛教宗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存留有大量的佛教石窟造像、寺塔建筑等文化艺术瑰宝。虽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曾遭遇多次“法难”,甚至灭顶之灾,但这些文化遗产却始终没有泯灭。近几十年来,东方文化逐渐西移,作为东方文化重要分支之一的佛教文化也已乘此良机深入欧美等国,不断发展。随着佛教文化向世界各国的不断渗透,”国际佛教”的基础也已逐步坚实,佛教研究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佛教的这一世界性发展,中国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佛教文化传播重镇——中国西北地区在佛教东传的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世人探寻和求索的焦点。但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多着眼于佛教本身的教义和信仰,围绕佛教哲学思想展开研究,著书立说者不胜枚举。陕西师范大学介永强博士的新著《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30万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一书,从文化地理学视角研究西北佛教,新颖精妙,读后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概括而言,该书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一、“有用于世"的学术理念介永强同志是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的最后一届博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史先生极力提倡“有用于世”的学术理念,介永强秉承了史先生的这一学术理念。本书的“有用于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书对认识当今西北地区宗教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本书系统研究了历史时期西北地区佛教文化时空变迁的轨迹及其特点和规律,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当今西北地区宗教问题的由来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本书对“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实施大有裨益。自古都长安出发,西经中亚、西亚,远及欧洲,全长近8000公里,穿越27个国家,持续2000余年的“丝绸之路”,承担了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任。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该项目是“文化发展十年计划”的一部分。多年来,不少有识之士一直在思考将“丝绸之路”整体或部分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5年11月,在哈萨克斯坦国阿拉木图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地区研讨会上,与会的成员国代表一致通过了将“丝绸之路”中亚段作为线性遗产申报的计划;2006年8月,在新疆吐鲁番举行的研讨会上,来自中亚国家、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50名与会代表,进一步肯定了该计划。更为实质性的行动则始于200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国撒马尔罕会议上,讨论了“丝绸之路”中亚段的申报,形成了“丝绸之路”概念文件。2007年4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申遗地区研讨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5个国家通过了该概念文件。2008年7月,世界遗产中心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2届会议提交审议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丝绸之路”申遗概念文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五省区内:均有“丝绸之路”上至关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佛教更是借助“丝绸之路”,从古印度传播到中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一书涵盖了许多有关“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遗产,对于当前申报“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跨国课题的实施,大有裨益。这也更凸显了作者认识问题的前瞻性,本书出版,对于推动“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加快进行和』I删完成,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二、思维缜密的学术构架研究佛教文化地理,佛教寺院是首选内容,它是僧众弘法布道的主要场所,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考察佛教寺院的分布状况,是研究西北佛教文化地理的首要途径。本书第一章以时间为线索,以文献记载为主体,更措意考古成果来揭示历史时期西北佛教文化的区域分布。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特殊形式,也是西北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本书第二章利用考古资料勾勒了西北地区石窟寺遗存的区域分布状况,并着重分析了西北地区佛教石窟形制和造像的地域特色。收稿日期:2008—10—30作者简介:景皿鹏(1965一),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张维慎(1964一),男,陕西大荔人,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学博士。·127·

文章来源:《西北园艺》 网址: http://www.xbyyzz.cn/qikandaodu/2020/0801/406.html



上一篇:西北回族聚居区天课制度研究
下一篇:伊斯兰文化在西北地区的传播及其对少数民族养

西北园艺投稿 | 西北园艺编辑部| 西北园艺版面费 | 西北园艺论文发表 | 西北园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北园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