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试论生态环境变迁对西北民族情结的影响(2)

来源:西北园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8 21: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不易于人类开发的地区,气候高寒、沙漠、荒漠、戈壁、山地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显著,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阻碍了人

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不易于人类开发的地区,气候高寒、沙漠、荒漠、戈壁、山地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显著,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阻碍了人们与外界的沟通。自然生态因素影响了西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气候条件的恶劣与地形的复杂使西北民族不得不安逸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

二、西北民族的恋海情结

西北民族另外一个执着眷顾的情结就是对大海的向往与执着。气候和地理条件的恶劣,促使西北民族产生了对自然环境不利因素抗争的性格,他们始终对大山外面的世界魂牵梦绕,而大海情结就是典型的源于生态环境变迁而萌生的情感追求。

西北民族对海的向往一方面是源于交通不便,地形闭塞;另一方面是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和水环境恶化,这两者共同促成了西北民族对海的渴望,对水的依恋。西北地区土地干旱,荒漠化因水资源的匮乏而更加严重,同时,西北气候趋向寒冷也引发干旱,这是西北地区历史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主要特征。历史时期水资源匮乏与不断减少的重要表现是河流湖泊的干旱与萎缩、土地的干旱与荒漠化。从汉朝起,西北湖泊开始不断消亡,历史时期的西北地区有众多湖泊,但在自然和人为的综合因素作用下,有的湖泊水位不断下降,有的湖泊相继消失。如历史时期六盘山以东著名的朝那湫池、泾阳的汉河瓠口段等都已不复存在;现存的湖泊除了黄河流域青藏高原上的札陵湖和鄂陵湖外,大湖泊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河流流向和水量变迁更加明显的是内陆河流域,比如河西走廊的石羊河在史前时期曾经是黄河重要支流,四季有水,而现在已基本干涸[4],黑河曾经可以一直流向黑龙江,而疏勒河甚至可以向西流到罗布泊,但是后来这三大河不断萎缩,近期水量均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从上个世纪30年代始,祁连山冰川逐渐萎缩,部分河流发生断流,湖泊水量减少,有的甚至消失。历史时期已经出现河流水量下降、湖泊消失的现象,这些都致使西北地区水环境急剧恶化,西北民族对水的向往愈加强烈。

由于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西北缺水,西北地区民间信仰的生成与衍化也明显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大量地折射到西北民族的生活习俗中,许多习俗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西北民族对水的渴求以及由此而生的信仰和崇拜,可以说水的缺乏是西北民族大海情结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西北民族的大海情结最直接表现就是对水的渴望,具体来说就是祈雨。

祈雨是西北民族最为普遍的民间习俗。西北农耕区主要种植旱地农作物,如麦、黍类,尽管它们是耐旱作物,但也需要灌溉,西北农耕民众期待降雨,他们寻找水源的天性油然而生。西北气候夏季往往干旱少雨,冬季又寒冷干燥,每当遇上旱情来临,西北民族都要向龙王祈雨,比如因干旱而产生的求雨心愿;崇拜龙王的信仰传承,以及北方农村正月十五捏面灯测旱涝习俗,还有“二月二”龙抬头日的“引龙”习俗,俗语“龙多靠,龙少涝”等等,这些西北民间祈雨求雨文化现象的形成体现了西北民族对水的渴望的生态意识和特点。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水资源渐趋贫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很多人产生了走出去的念头,早在新石器时代,关中很多人就从茫茫原野中找出了和外界相通的道路。公元前已开辟的丝绸之路,就是西北民族努力适应自然条件的有力证明。他们向往大海,向往大山的另一边,大海情结愈演愈烈,直到近代很多西北劳动力远赴东南沿海,他们如饥似渴的享受着别样的风景,对大海的依恋也是如痴如醉。

三、西北民族的恋乡情结

地区的开放与封闭受制于地理因素的影响,但是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西北虽处在高原、高山、戈壁、荒漠等恶劣自然地形中,天然形成了向外的大海情结,但是当他们流连在外的时候,同样是一个对家乡依依不舍的民族。

乡土观念和家园意识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传统社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乡土定理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意识,使西北民族对滋养生命的一方水土怀有深厚而又敬畏的复杂情感,即“恋乡情结”。法国历史学家丹纳认为,一个民族处于知识未开化阶段时,文化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5],这种“民族精神上的印记”正是西北民族恋乡情结的溯源。

最能反映西北民族恋乡情结的是民间故事,以及陕北的信天游、甘宁疆地区流行的花儿,它们是西北民族抒发恋乡情结的重要渠道。民间故事将恋乡情结作为最普遍的历史表达,很多民间故事都还原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艺术性地表达自己所处境遇的喜怒哀怨。实际上,这种对家园的痴迷与眷恋,是其重构故事的心理情结基础,隐含着人类亘古以来即已形成的家园情感。尽管他们向往大海,欲跳出群山包围,但一旦他们出去之后,对家乡的那种怀念又重新勾起。

文章来源:《西北园艺》 网址: http://www.xbyyzz.cn/qikandaodu/2020/0808/414.html



上一篇:全国Ⅱ卷西北三区优秀作文选评
下一篇:用忠诚筑牢 祖国西北的安全屏障

西北园艺投稿 | 西北园艺编辑部| 西北园艺版面费 | 西北园艺论文发表 | 西北园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北园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