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黄帝神话源生于西北黄土高原的思考(4)

来源:西北园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9 05: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轩辕”为何义?郭沫若将传世文献与出土铜器铭文结合,认为“轩辕”即先秦铜器铭文上的“”一字,意为“天鼋”,他说:“其字即当‘天鼋',盖古

“轩辕”为何义?郭沫若将传世文献与出土铜器铭文结合,认为“轩辕”即先秦铜器铭文上的“”一字,意为“天鼋”,他说:“其字即当‘天鼋',盖古之轩辕氏也。”[27]17这一说法因为采取了“二重证据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解释“轩辕”二字的重要观点。郭沫若在解释“”字时说:“自宋以来亦均释为‘子孙',近人容庚则以为‘象陈牲体于尸下而祭',同以尸祭为说,盖据王国维说俎。然此说之不足信与王国维同。人形下一物分明蛙黾之象,何得说为‘牲体'……余谓此等图形文字乃古代国族之名号,盖所谓‘图腾'之孑遗或转变也。”[27]12-14可见郭沫若已经将“天鼋”与蛙类进行联系,且认为该字含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因素。笔者赞同郭沫若将“轩辕”释为“天鼋”的观点,但同时认为,“轩辕”源于“轩辕”之地,在西北。与“轩辕”相关的“昆仑”亦在西北。如此,则黄帝族理应也活动于中国西北。

就年代看,部分含有“天鼋”图样的青铜器铸造于先周时期,如天鼋父癸方鼎、天鼋簋;就出土地点看,其中的献侯鼎二器为周成王时所造,出土于陕西乾县。因此,具有天鼋崇拜习俗的群体或即周族,且这种图腾信仰在周王朝建立之前就已广泛存在。所以说,在文献记载中,天鼋即为轩辕黄帝的部落称号或图腾。很多学者将“鼋”释为龟类动物,认为黄帝部落以龟作为图腾。但是,清理西北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可知,该地区并未发现大量带有“龟纹”的器物。相反,笔者赞同张舜徽、王大有等学者的观点,将“鼋”释读为“黾”。王大有认为:“天鼋是黾的演化,即天鼋图腾来源于黾图腾,是黾分支,可能来自有蟜氏。在黄帝族活动区,蛙(黾)崇拜很盛行。黾,象形文为生前足尚有长尾的幼蛙,或蛙之酷肖形。古人或视鼋为大蛙,而渐渐又以龟为黾类,这是远古人的一种朴素的原始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以类组合为基本原则,其根源在于同一祖先分化出的子氏族供奉同祖图腾,同时又有本族自己的图腾;而本族图腾又往往必须与祖图腾为同类的缘故。”[16]79此外,王增永研究认为黄帝的“黄”字“含有卵崇拜文化的因子。”[28]123查阅古书可知,黾在先秦时代即指“蛙”,或者指蛙类生物的鸣叫声。《周礼·秋官·蝈氏》中言:“掌去蛙黾。”即是此意。上世纪在湖北出土的《望山楚简》中有关于“黄灵”的记载,其文曰:“口以黄习之,尚。圣王、邵王既赛祷口(简88)。”[29]75王晖研究认为:“黄帝为有熊氏而以黄色为贵(《月令》季夏之月),大概均以这种‘黄灵'作为图腾崇拜对象。”[30]41《望山楚简》中的“黄灵”,“灵”字原作上“霝”下“黾”结构,可见有着该图腾信仰的人们对蛙类生物的崇拜之情。也就是说,黄帝是以蛙类等水栖动物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考带有“黾”的字可知,这些生物多为水生生物,更明显的是,“蛙”字亦作“鼃”,为“上圭下黾”结构,与“鼋”字相似。郭沫若认为,三代之时,“天”字与“大”字有着相同的意思,例如“大邑商”亦称“天邑商”。他还说“天者颠也”,在卜辞与《大丰鼎》《大盂鼎》金文中“都是画一个人形,特别显示着有巨大的头脑。那头脑便是颠,便是天。”[31]4所以,如果将“黾”视为蛙氏族的图腾,“天”同义于“大”的话,那么,“天黾”正如后世将秦汉称作“大秦”“大汉”一样,是一种彰显实力的叫法。也就是说,“天黾”的意思或为“大黾”,即以蛙为图腾的强大部落。

另外,宝鸡郿县出土的《大盂鼎》,其中说:“不显文王,受天有(佑)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抚)有四方,畯正厥民。……故天冀临子,法保先王(成王),口有四方。”该铭文是周康王告诫盂的,通过讲述文王与武王建立周朝的经历,来让盂对先祖进行效法,对王室进行辅佐。铭文中“丕显文王,受天有命”即体现了周人的天命观,在对“天冀临子”句进行释读时,有学者认为“冀”即“翼”,训为“护”,“临”为“看”,“天冀临子”意思就是“天帝以慈爱之心看护周朝先王。”笔者赞同学者对此句的释读,但也认为,在《大盂鼎》的铭文中,“冀”作“”,与铭文“鼋”的下部“黾”字相似,为“”字形。如此,则姬周先祖与黄帝部落一样,或是源自将蛙作为图腾的部族,他们心中的“天帝”即与蛙类有关,是图腾崇拜的表现。周康王此段话或许是“文王承受天命,武王建立周国,由于治理百姓合理、祭祀守礼,故而周国的图腾‘天黾'像天帝一样看护着他们。大力保佑先王,使他们拥有天下”。而“冀”作为上古时代的地名,在传世文献的记载中正好与女娲和黄帝有关。

文章来源:《西北园艺》 网址: http://www.xbyyzz.cn/qikandaodu/2020/0909/443.html



上一篇:发自内心地喜欢勘探 ——记西北油田科技创新
下一篇:俱往矣(外三首)

西北园艺投稿 | 西北园艺编辑部| 西北园艺版面费 | 西北园艺论文发表 | 西北园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北园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