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黄帝神话源生于西北黄土高原的思考(6)

来源:西北园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9 05: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费廷珍,纂修.直隶秦州新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36. [21]蓝深.寻找伏羲的器具[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 [22]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20]费廷珍,纂修.直隶秦州新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36.

[21]蓝深.寻找伏羲的器具[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

[22]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3]辛氏.三秦记辑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4]张耀民.黄帝冢原址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5).

[25]卫聚贤.古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6]小藤文次郎.支那地志[J].地理杂志,1893,(1).

[27]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专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

[28]王增勇.华夏文化源流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9]望山楚简[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0]王晖.周代天神形象与黄帝部落图腾考[J].西南联合大学学报,1999,(2).

[31]郭沫若.青铜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2]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3]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4]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为五帝之首,其年代之久远不言而喻。在神话传播过程中,早期不同文献对黄帝名号的记载也产生了差异,致使学界就黄帝活动地域、文献所指对象等问题展开了不少讨论。例如,张筱衡《黄帝陵庙简考》指出:“晋上谷逐鹿城东之黄帝庙,汉上郡阳周县之黄帝陵,唐、宋宁州真宁和坊州中部之黄帝陵、庙,对古今史地,都有关系。”[1]35就黄帝陵庙及其地理位置作了考察。杨国勇《黄炎华夏考》认为:“‘涿鹿'‘阪泉'实际上不应该远在冀北的荒僻山谷中,而应当在巩县一带的黄河岸边。‘黄帝'称号可能就来源于这两条‘黄水'所在的这块他起家的地方。”[2]56探讨涿鹿之地与黄帝名号的来源。近年来,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西北地区与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之间的关联,并利用文献、考古材料等解读上古神话。由于中国神话纷繁复杂,故研究难以面面俱到。联系黄帝神话与文献中的“西”“北”方位以及陇右地区的考古材料,笔者对此问题产生了自己的思考,愿为黄帝神话的研究添砖加瓦。一、黄帝早期名号与黄帝活动于西北说钩沉归纳传世文献中的黄帝名号,可知主要有“轩辕”“黄帝”“有熊氏”“帝鸿”这几种说法。但是,在早期典籍中,记载最多的是“轩辕”。“轩辕”不仅作为人名,也作为地名存在。搜集文献中的轩辕,判断其所处方位,有助于我们推测黄帝神话的源生地。在出土文献中,战国楚竹书中有文曰《容成氏》,李零考释其中的“轩缓是”,认为就是“轩辕氏”,[3]250-253可见轩辕之称至迟在战国时便已存在。“轩辕”亦为地名之称,见于《山海经》。如:《山海经·西山经》:“曰轩辕之丘。”[4]46《山海经·北山经》:“曰轩辕之山。”[4]82《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4]201《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轩辕之台……有轩辕之国……”[4]337由此可见,除作为氏族名称,古时中国还有地名曰“轩辕”。又,《大戴礼记·帝系》载:“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5]126-127郭璞注《山海经》轩辕之丘时说:“黄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4]46综合以上文献可知,轩辕之地即为黄帝所处之地。或正因此,黄帝亦被称为“轩辕”或“轩辕黄帝”,这一现象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皆有体现。例如,《庄子·胠箧篇》云:“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6]196上博简《容成氏》载:“卢是(氏)、赫胥是(氏)、乔结是(氏)、仓颉是(氏)、轩缓(辕)是(氏)、神戎(农)是(氏)……之有天下也,皆不受亓(其)子而受贤。”[3]250-253这两条文献皆写成于先秦时期,且分别属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通过互证,可知先秦之时有“轩辕”之地,“轩辕之地”亦有“轩辕黄帝”。分析《山海经》所记轩辕黄帝文献所属的篇章,不难发现,涉及“轩辕”的内容基本都在《西山经》《北山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中,且《淮南子·坠形训》明言“轩辕丘在西方”。[32]179裁之以地理方位,则“轩辕”之地当在中国西北。“轩辕”之外,“黄帝”则为先秦时各类文献的主要称法,较早的记载出自《逸周书》和《左传》。《逸周书·尝麦解》云:“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逐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7]781-783《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使卜(狐)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8]431这两条文献皆记黄帝战争之事。除了反映黄帝传说于先秦时期已被广泛流传之外,我们还应看出,《逸周书》的成书与周人相关,《左传》黄帝之事出自秦国。学界研究认为,周秦二族分别肇启于陇东和陇南,之后迁至关中平原,故二书对黄帝之事的描写,也可看出黄帝神话在先秦时已经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要之,尽管传世文献中对黄帝名号的记载不尽相同,但是早期经典将其记为“轩辕”和“黄帝”。通过分析文献中轩辕之地的方位以及传述早期黄帝事迹的民族地域可知,黄帝神话源起于中国西北。二、诸家说法辨析在历史长河中,黄帝作为人文初祖被人们崇祀,祠庙遍布各地。这也导致学界对黄帝神话起源地及其部落早期活动在何处,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讨论这一问题离不开对黄帝出生地的讨论,归纳可知,对此问题的争论主要涉及三个地点,即河南新郑、山东寿丘、甘肃天水。笔者搜集资料,对以上诸说进行辨析,可为黄帝神话源生于西北地区添加依据。具体如下。《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10]12前文引《山海经》推论“轩辕”之地在中国西北。“河南新郑说”与“山东寿丘说”所指地域在中国中部和东部,故当对此问题作出核实。文献表明,“河南新郑说”流传于明清时期,出现时间过晚,可信度不高。清代陈逢衡引明代郑环说:“黄帝少典之子,生于新郑之轩辕丘,非生于兖州之寿丘也。”[9]6表明时人对黄帝生于山东与河南的争议。“山东寿丘说”为唐代张守节、清代徐文靖等人赞同,并认为源自皇甫谧《帝王世纪》。实际上,《帝王世纪》仅言生黄帝于寿丘,但并未说此寿丘为山东之寿丘。张守节说:“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衮州曲阜县东北六里。”[10]2将古今寿丘混为一谈,明显不妥。例如,众多史籍记载黄帝以姬水成,为姬姓。周民族亦姬姓而崛起于陕甘一带,周王朝政权巩固之后,在东方建立较大的姬姓诸侯国为鲁国,但也不能将姬姓人员大规模迁至齐鲁一带。因此在三代之前,姬姓黄帝部族是难以在山东建立政权的。徐旭生指出:“鲁国本为‘少皞之虚',是东夷集团的大本营,华夏集团的黄帝决不能生在那里。在周成王‘残奄'以前,姬姓的势力没有到达山东的痕迹。”[11]41可谓一语中的。再如,张守节是唐代人,钱大昕认为张守节于地理多有误,因为张氏不注重今昔地名的变迁,经常以唐代地名为古代地名,这就给后世研究带来许多困扰。张守节写黄帝在鲁,也是这种原因。通过近些年的考古发掘可知,黄帝部族与散布于中国中部、西北部的仰韶文化或有关联。山东在上古时期属于东夷族地区,其代表性遗址为大汶口等,与仰韶文化遗址差异明显。也就是说,采用后人的说法将黄帝诞生地定于山东寿丘,也是不正确的。因此,文献反映的黄帝神话当源生于西北陇右的天水一带,原因如下。首先,张守节等人之所以认为寿丘在山东,是因其不知甘肃天水有齐寿山,亦有寿山、寿丘之称。天水放马滩曾出土有目前中国所知最早的地图,为战国后期(公元前300年前后)秦人所作。地图上绘有甘肃天水渭河流域的部分水系图,其中标注山川河流、森林地名等多达82条。放马滩地图中有一地写作“”。笔者认为,学者所释的“封丘”,应当与民间流传的“寿丘”有关。地图所绘区域在先秦时称作“邽”。实际上,无论是“封丘”还是“寿丘”,都可能是传播中字形讹误对“邽丘”的错误记载。由此可知,天水的“寿丘”至迟于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便已存在,就时间看,远早于山东地区的寿丘。山东寿丘的出现,是宋代真宗皇帝为了祭祀黄帝,“推本世系,遂祖轩辕”的结果。放马滩地图与《山海经》等早期文献的写成时间相近,故可以说,这些材料皆是黄帝生于天水在早期文献中的证据。另外,据传黄帝诞生于轩辕谷,今日天水市清水县有轩辕谷之地,亦证明黄帝初生地与陇右相关。其次,《国语·晋语四》记载:“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12]336-337《国语》言黄帝成于姬水,尽管今日不知姬水具体位置在何处,然由于姜水在今陕西宝鸡,故姬水应在今日陕甘交界处。“《中国大百科全书》黄帝条目下更为明确地说,姬水一带即东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间(今陕甘青地境)的古齐家文化区域。”[13]75这些记载用文献与考古资料二重证据证明黄帝的出生地。此外,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弗洛伊德引摩尔根所说的关系类别体系,说:“他不只称呼他生身父母的儿女为兄弟姐妹,而是兼及所有为同辈的那些孩子们。”[14]10也就是说,《国语》中炎黄为兄弟之说,或是活动于临近地域内同辈的人。若炎帝活动于陕西宝鸡一带,则黄帝亦应是活动于宝鸡附近的上古部族,因此,炎黄无疑皆活动于西北地区,此为另一证据。第三,西汉焦延寿《焦氏易林》中也隐藏着对黄帝出生地的记载。《屯之第三》曰:“黄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15]31《履之第十》云:“黄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宇,宋元本作宅,失韵。)”[15]108两条材料说明黄帝出生地与伏羲相同。据现今研究可知,伏羲生于成纪,即陇东南一带。《焦氏易林》作于汉代,汉代成纪的管辖范围可确定是今甘肃平凉与天水的大部分地区。故可知,在汉人知识体系中,黄帝亦出生于成纪一带。又,顾颉刚、陈槃等学者认为黄帝与黄龙地螾等动物有关,王大有也认为:“古时亦称黄帝为‘黄龙体',乘黄龙升天成天帝。可能修史的一些人,认为圣人以大甲鱼或龟为像有失大雅,乃以蛇为龙,改天鼋为龙,又因黄帝祖居黄土高原,故称之‘黄龙'。”[16]127而《史记》中有文明言“黄龙现于成纪。”可证成纪与黄龙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也说明黄帝源生于西北这一说法具有合理性。这种将黄帝与伏羲挂钩的文献还见于《易纬·乾坤凿度》中,其文为:“黄帝曰:‘太古百皇,辟基文籀,遽理微萌,始有熊氏。'”[17]65此处化生万物的有熊氏,汉代郑玄认为就是“庖牺氏”,意思是说有熊氏庖羲知天德好生,故造化万源,建立天地。尽管纬书多为汉代统治者为了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创造,但是,“这类圣王神话有时候也正提供了当时人们对于神、祖先、圣人的神话以及事物源起的解释与证明。”[18]31由此可知,将黄帝称作“有熊氏”并非没有缘由,黄帝与伏羲氏族一样生活在古成纪,且黄帝与伏羲之间存有联系。第四,就汉后文献看,北魏郦道元于《水经注》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19]410明确指出黄帝出生地就是甘肃天水。以上所引文献的成书年代皆早于记录“山东说”与“河南说”的文献,故有更强的可依据性。另外,西北地方文献中,也有对于黄帝出生地的记载。《甘肃通志》中载黄帝生于天水清水县轩辕谷,《直隶秦州新志》载:“轩辕谷,东南七十里,黄帝诞于此。”[20]15与《水经注》所记一致。而轩辕谷,俗称三皇沟,在今天水市清水县境内。清水县古属成纪、上邽的范围,秦国时,灭邽戎置邽县,为中国最早的两个县之一。清水县曾被称为轩辕镇,境内又有轩辕窑等诸多与轩辕黄帝传说、活动相关的遗址。如今该地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迹,考古也证实这些遗址的年代与黄帝氏族的年代相当,皆可用于证明黄帝起于陇右天水地区。关于以上观点,近代一些学者曾做过讨论。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认为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翦伯赞先生认为姬姜二姓的炎黄部族世代通婚。徐旭生先生也说:“黄帝族的发祥地,在今陕西黄土高原上,畔姬水,得姬姓。炎帝族则在今陕西境内渭河上游,畔姜水,得姜姓。”[11]5蓝深说:“黄帝族在尚未向中原发展以前居住、活动的地区,就是东起渭水北境,西迄甘肃之境的地域。”[21]19尽管在这一说法上还存有不同的看法,但黄帝族与炎帝族一样,原活动于西北黄土高原,看来是不成问题的。最后,就早期传世文献中黄帝的活动范围看,《庄子·在宥篇》有黄帝问道广成子的记载,其文曰:“(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22]93-94今甘肃省平凉市有崆峒山,与先秦文献中的“空同”当为一地。东晋葛洪所著《神仙传》中载:“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也证明今之崆峒与文献中的空同相关。此外,《帝王世纪》载黄帝让岐伯尝百草的文献,《黄帝内经》也有记载。《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认为岐伯为北地人,北地最初郡置即在甘肃庆阳。通过这些文献可知,黄帝确曾活动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历史遗迹看,除去天水轩辕谷、寿丘、平凉崆峒山等地之外,在今日庆阳正宁县还有黄帝陵。该黄帝陵应是黄帝原陵,位于“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亦在甘肃东部一带。学界指出庆阳属于姬姓周王朝的发源地,其地存有黄帝陵至少表明该地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曾有祭祀黄帝的习俗。今陕西之黄帝陵非原黄帝陵,纠谬可参汉代文献。汉代陇西辛氏所作《三秦记》中写今日陕西的桥山黄帝陵时说:“坊州桥山,有汉武帝祈仙台,高百尺。(注:相传陕西黄陵县北桥山上有黄帝陵,陵南侧有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碑侧有座高大的土台,传说是汉武帝征朔方回来,在此祭黄帝,筑台祈仙。在今黄帝陵有明嘉靖丙申年唐錡书“桥山龙驭”碑,碑前有祭亭,亭中有近人郭沫若书“黄帝陵”碑。亭前有一土台,其前立嘉靖三十七年唐錡书“汉武仙台”碑。)”[23]57-58由此可知,陕西桥山黄帝陵实为汉武帝祭黄帝祈仙之处,将其作为黄帝陵始于明代,前辈学者已有论证,此处不再赘述。[24]综上所述,与“河南新郑说”“山东曲阜说”相比,黄帝神话源自西北黄土高原的说法有着最早的文献记录、大量的历史遗迹、广泛的民间祭祀习俗、且与伏羲女娲的神话一脉相承。由此可知,黄帝部族是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后世产生争议的原因或与黄帝传说的广泛传播和各民族迁移导致的文化扩散有关。三、出土文物与黄帝神话源生西北说再证分析《山海经》等传世文献中的轩辕地望表明,“轩辕”之地位于西北黄土高原,暗合学者对“黄帝”一名的释义。卫聚贤于《古史研究》中说“黄帝”之名与黄土和黄土地有关,[25]161日本学者小藤文次郎也主张此说。[26]59此外,钱穆等学者则将“黄帝”跟带有“黄”这一字的地名进行挂钩来研究,都表明黄帝与西北黄土高原的“轩辕”一地有密切的关系。“轩辕”为何义?郭沫若将传世文献与出土铜器铭文结合,认为“轩辕”即先秦铜器铭文上的“”一字,意为“天鼋”,他说:“其字即当‘天鼋',盖古之轩辕氏也。”[27]17这一说法因为采取了“二重证据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解释“轩辕”二字的重要观点。郭沫若在解释“”字时说:“自宋以来亦均释为‘子孙',近人容庚则以为‘象陈牲体于尸下而祭',同以尸祭为说,盖据王国维说俎。然此说之不足信与王国维同。人形下一物分明蛙黾之象,何得说为‘牲体'……余谓此等图形文字乃古代国族之名号,盖所谓‘图腾'之孑遗或转变也。”[27]12-14可见郭沫若已经将“天鼋”与蛙类进行联系,且认为该字含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因素。笔者赞同郭沫若将“轩辕”释为“天鼋”的观点,但同时认为,“轩辕”源于“轩辕”之地,在西北。与“轩辕”相关的“昆仑”亦在西北。如此,则黄帝族理应也活动于中国西北。就年代看,部分含有“天鼋”图样的青铜器铸造于先周时期,如天鼋父癸方鼎、天鼋簋;就出土地点看,其中的献侯鼎二器为周成王时所造,出土于陕西乾县。因此,具有天鼋崇拜习俗的群体或即周族,且这种图腾信仰在周王朝建立之前就已广泛存在。所以说,在文献记载中,天鼋即为轩辕黄帝的部落称号或图腾。很多学者将“鼋”释为龟类动物,认为黄帝部落以龟作为图腾。但是,清理西北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可知,该地区并未发现大量带有“龟纹”的器物。相反,笔者赞同张舜徽、王大有等学者的观点,将“鼋”释读为“黾”。王大有认为:“天鼋是黾的演化,即天鼋图腾来源于黾图腾,是黾分支,可能来自有蟜氏。在黄帝族活动区,蛙(黾)崇拜很盛行。黾,象形文为生前足尚有长尾的幼蛙,或蛙之酷肖形。古人或视鼋为大蛙,而渐渐又以龟为黾类,这是远古人的一种朴素的原始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以类组合为基本原则,其根源在于同一祖先分化出的子氏族供奉同祖图腾,同时又有本族自己的图腾;而本族图腾又往往必须与祖图腾为同类的缘故。”[16]79此外,王增永研究认为黄帝的“黄”字“含有卵崇拜文化的因子。”[28]123查阅古书可知,黾在先秦时代即指“蛙”,或者指蛙类生物的鸣叫声。《周礼·秋官·蝈氏》中言:“掌去蛙黾。”即是此意。上世纪在湖北出土的《望山楚简》中有关于“黄灵”的记载,其文曰:“口以黄习之,尚。圣王、邵王既赛祷口(简88)。”[29]75王晖研究认为:“黄帝为有熊氏而以黄色为贵(《月令》季夏之月),大概均以这种‘黄灵'作为图腾崇拜对象。”[30]41《望山楚简》中的“黄灵”,“灵”字原作上“霝”下“黾”结构,可见有着该图腾信仰的人们对蛙类生物的崇拜之情。也就是说,黄帝是以蛙类等水栖动物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考带有“黾”的字可知,这些生物多为水生生物,更明显的是,“蛙”字亦作“鼃”,为“上圭下黾”结构,与“鼋”字相似。郭沫若认为,三代之时,“天”字与“大”字有着相同的意思,例如“大邑商”亦称“天邑商”。他还说“天者颠也”,在卜辞与《大丰鼎》《大盂鼎》金文中“都是画一个人形,特别显示着有巨大的头脑。那头脑便是颠,便是天。”[31]4所以,如果将“黾”视为蛙氏族的图腾,“天”同义于“大”的话,那么,“天黾”正如后世将秦汉称作“大秦”“大汉”一样,是一种彰显实力的叫法。也就是说,“天黾”的意思或为“大黾”,即以蛙为图腾的强大部落。另外,宝鸡郿县出土的《大盂鼎》,其中说:“不显文王,受天有(佑)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抚)有四方,畯正厥民。……故天冀临子,法保先王(成王),口有四方。”该铭文是周康王告诫盂的,通过讲述文王与武王建立周朝的经历,来让盂对先祖进行效法,对王室进行辅佐。铭文中“丕显文王,受天有命”即体现了周人的天命观,在对“天冀临子”句进行释读时,有学者认为“冀”即“翼”,训为“护”,“临”为“看”,“天冀临子”意思就是“天帝以慈爱之心看护周朝先王。”笔者赞同学者对此句的释读,但也认为,在《大盂鼎》的铭文中,“冀”作“”,与铭文“鼋”的下部“黾”字相似,为“”字形。如此,则姬周先祖与黄帝部落一样,或是源自将蛙作为图腾的部族,他们心中的“天帝”即与蛙类有关,是图腾崇拜的表现。周康王此段话或许是“文王承受天命,武王建立周国,由于治理百姓合理、祭祀守礼,故而周国的图腾‘天黾'像天帝一样看护着他们。大力保佑先王,使他们拥有天下”。而“冀”作为上古时代的地名,在传世文献的记载中正好与女娲和黄帝有关。在记录“女娲补天”的神话时,《淮南子》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鷙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32]248可见女娲补天之时与之相关的一个地名叫“冀”。“冀”地与轩辕黄帝亦有关联。《山海经·大荒北经》云:“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4]362《逸周书·尝麦篇》记录蚩尤大败炎帝后的事时说:“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7]733《山海经》言蚩尤与黄帝的战争,用词为“伐”,意为“征讨、讨伐”,所以此句可以理解为蚩尤去征讨黄帝,在冀州之野。而《逸周书》说蚩尤战败,黄帝杀蚩尤于冀中。由此可见,女娲与黄帝皆生活于“冀”地附近。今学者多认为冀在河北一带,但考古冀所处之地,可知此说有误。笔者认为,女娲与黄帝既然生活于陇右一带,则古“冀”所在地当也是陇右。神话传说时代的冀地与铜器铭文上的“冀”一样,因是对蛙黾这一生物的形象描绘。由于女娲与黄帝皆将蛙类视为图腾,故而世人将其所在地称作“冀”。《太平寰宇记》在介绍《陇城县》时说:“本汉陇县,即略阳道,属天水郡。后汉改天水曰汉阳。按《十三州志》:“略阳道在郡东六十里,即故冀城也。”[33]2900魏黄初时,略阳改称陇城。由此可知,汉时的略阳道即为上古之时的冀城。此外,秦国曾于陇右灭冀戎置冀县。史书载:“(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10]233王贵生认为邽戎与女娲族有关联。笔者认为,陇右的邽戎与冀戎皆与女娲族和黄帝族有关,冀地的得名正是因为该地区内生活着以蛙为图腾的部落,而铭文中蛙、黾形状的图形和文字,即可作冀字解。考现今冀州地域,在春秋之时实为白狄的鲜虞国。[34]12公元前489年,晋灭狄,现今冀州则成为晋国的东阳地区,在秦时为巨鹿郡,至汉代方改称为冀州。学界研究认为女娲氏活动于陇右一带,他们以蛙类为图腾。在传世文献中,黄帝部落出现的时间晚于女娲氏族,但他们活动在同一地域,有着同样的蛙崇拜现象。故可知,女娲氏族与黄帝部落在地域空间上有着联系的可能性、在时间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在文化上有共同信仰的传承性。因此可以说,黄帝部族也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四、结 语在传统文化渐受重视,文化自信逐步恢复的当下,研究黄帝乃至中国早期神话,既有学术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体现出时代的要求。本文基于对黄帝神话源生地进行探讨,在对早期文献中“黄帝”名号蕴含的地理方位、关于黄帝出生地的各种说法、出土文物与黄帝名号间的关系进行解读之后可知,以上三个方面皆将黄帝早期的活动信息指向西北黄土高原。因此可以说,黄帝神话就是源生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参考文献:[1]张筱衡.黄帝陵庙简考[J].人文杂志,1957,(3).[2]杨国勇.黄炎华夏考[J].山西大学学报,1982,(4).[3]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袁珂.山海经校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5]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6]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7]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9]陈逢衡.竹书纪年辑证[M].嘉靖癸酉春.[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1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2]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13]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4]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5]焦延寿.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16]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8.[17]安居香山,等,辑.纬书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8]刘惠萍.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19]郦道元.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20]费廷珍,纂修.直隶秦州新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36.[21]蓝深.寻找伏羲的器具[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22]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23]辛氏.三秦记辑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24]张耀民.黄帝冢原址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5).[25]卫聚贤.古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26]小藤文次郎.支那地志[J].地理杂志,1893,(1).[27]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专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28]王增勇.华夏文化源流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9]望山楚简[M].北京:中华书局,1995.[30]王晖.周代天神形象与黄帝部落图腾考[J].西南联合大学学报,1999,(2).[31]郭沫若.青铜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2]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33]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34]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文章来源:《西北园艺》 网址: http://www.xbyyzz.cn/qikandaodu/2020/0909/443.html



上一篇:发自内心地喜欢勘探 ——记西北油田科技创新
下一篇:俱往矣(外三首)

西北园艺投稿 | 西北园艺编辑部| 西北园艺版面费 | 西北园艺论文发表 | 西北园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北园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